走进刘公岛
距威海市2.1海里刘公岛的岛名,由来于这样两个传说:一说东汉末年刘氏皇族一支,不堪曹魏政权的讨伐,东逃避难至岛上定居,故名刘公岛;二说数百年前一艘商船在海上遇难,被岛上一刘姓老人救助,若干年后船民们为纪念老人的善举,在岛上建了一座刘公庙,刘公岛就这样传开。刘公岛今天能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名传海外,并非来自岛名传说的如何动人,而是源自100多年前的那场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国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就扬言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据史料记载,至少从1887年起,日军海军部就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具体作战计划。但是日本挑起战争的借口是1894年4月朝鲜爆发的东学党起义。东学党起义后,朝鲜政府向清政府请求派兵协助镇压。中国军队到达朝鲜之前,朝政府已与东学党妥协,起义军退出全州,清军并未与起义军交战。朝鲜政府为了解除日军出兵的借口,请求中国撤军。中国决定撤军后,日军继续向朝鲜增兵,攻占王宫,拘禁国王,成立傀儡政府。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日本政府也正式向中国政府宣战。这场战争既有陆战,又有海战。陆战主要有平壤之战、鸭绿江防之战、旅顺之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主要有丰岛海战和大东沟海战。
甲午战争的最后一战是威海卫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最后一战是刘公岛保卫战。1895年2月3日,日本陆军占领了南、北帮炮台和整个威海卫城区,配合海军向刘公岛港湾内的北洋舰队发起进攻。经过十天激烈战斗,终以弹尽粮绝、有求无援、败类议降而失败,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张文宣等将领自尽殉国。
1895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
刘公岛内的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浓缩了中国近代北洋水师兴衰成败的历史,宏扬了中国军人宁死不屈可歌可泣的壮烈。刘公岛,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的基地,曾向世界展示过它的辉煌,但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千古遗恨。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