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短暂的艰辛的二十多年奋斗史,每位有志于书法的同道友朋心里都很亮堂,可以说诋毁多于赞扬,打压多于支持。二十多岁的硬笔书法如日初之光,正在茁壮成长,以后的路还很长,充满坎坷,需要吾辈付出更多的精力,更大的牺牲。硬笔书法的发展就目前状况,已不能停留在呼吁与倡议,而是要扑下身子去践行,用实际行动赢得更大的支持,争取更大地胜利。即: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书法进行规范和约束;以科学的态度去批评和解释每一个书法现象,合理公平公正地评其美与不足;进行探索性的创作,而非在求大、求怪、求狂、求媚上大做文章。管理、批评与创作都是建立硬笔书法学必须重视和做好的重要环节,否则将成为硬笔书法发展的壁垒。
管理——发展的关键
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最一般职能,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管理活动的存在。硬笔书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书法团体如雨后春笋随手一抓,便是一大把,而且少数团体挂着羊头买狗肉,名义上是为了硬笔书法的繁荣在振臂高呼,暗地里尽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相当部分团体没有形成一个高能为核,人才团聚的互补效应,没有创造出一个促使书家在更高层次上创作的环境,有些力量被内耗了。长此以往,势必成为书法健康发展的掣肘。
那么,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管理首先是一个过程,也就是实现目标的过程;管理又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就是赖以使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因而管理,不是限制,管制,通俗地说就是管辖与处理,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以有效地方式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其处于其间的各种资源发挥恰当的作用,以完成和实现预定的使命及目标的过程。
这里的管理概念当中提到“资源”就是管理对象,即: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管理概念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其处于其间的各种资源发挥恰当的作用”。
这里的环境就是管理体制的基本手段,具体表现为人、机构和各种规章制度的综合。“发挥恰当的作用”意思就是每个管理对象在使管理发挥整体的最大的功能中起到它恰当的作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是管理活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书法管理就是将书法团体中人、物、财等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现代管理中适合于书法这个特殊体的一些原理、原则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形成强大的整体功能,达到单个人所不能达成的目标。书法团体是人与物混合的集体其规模是可大可小的。
书法是门艺术,管理也是门艺术,如何将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硬笔书坛目前没有独立的提出,硬笔书法管理怎样才能发挥个体与群体的最大潜力,如何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仅凭一些条条框框是行不通的。法无定法。管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供我们参考,还须同道共同探讨。
书法管理研究对象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以下四个特性:
第一,管理的特定性。首先反映在目的上,书法管理的目的为了提高书法的整体水平向着高的层次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其次,在管理中,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都包含着人的因素,这里所说的人仅界定于书法人,包括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们。也因于此,一方面,毕竟是文化人,有着相当高的道德修养和情操,涉及到对人的认识和对人的管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相对来说工作比较好做。这很有利。另一方面人员散,布点多,一是人员流动方向时常不够明确;二是人员数量上今增明减的,不能确定,要形成合力相对较难。这对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第二,管理的通用性。通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论什么样的团体,在管理是都有通用的规律可以遵守。二是作为一般管理上的普遍规律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各个领域均适用。书法管理同样也要研究一般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在明确书法管理的通用性同时,也不能否认其不同点。书法团体是散点式的群体,其书法创作会因时因地因人而表现各异,也不可以运用强制性的措施要求书家写出什么样的风格或者下达作品完成的时限。在管理中不能生搬硬套,邯郸学步只会造成内耗的。
第三,管理的全面性。书法管理所遇到问题不是单个因素的,也不是少量因素造成的,而总是由众多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在处理过程中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 在对诸多因素的研究中运用普遍联系原理抓主要的同时,不忽略次要的,学会用动态的思维去分析与管理。这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会抓重点,又会照顾一般。比如一个书法团体有很多事务如:书法大赛、会员集训、刊发会刊、组织学员自学、评(批)改作业和会员作品、处理来往信件,还有迎接检查及对外交往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时,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分清主次,学会用十个指头弹钢琴。
第四,管理的连续性。书法管理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前边的管理结果将影响到后边的管理行为,甚至在整个过程中发生作用。比如举办书法大赛,从审批、发布大赛启事开始直至大赛颁奖结集出版,每一步的行为都会影响到大赛的最后结果。那一个环节出现了纰漏,就有可能出现“失之千里”的被动局面。
书法管理具有特定性、通用性、全面性和连续性,使得书法管理更具复杂性。一个团体的兴衰,除了成员的作用以外,重要的还在于管理者(包括决策者)的素质。“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打铁还需自身硬”,管理者素质高则团体兴,管理者素质低则团体衰。
所以,管理者除了是一位穷生致力于振兴书法事业的大家外,还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创新:有能力根据环境的变化,并充分利用环境以及现有资源,改善原有的运作行为或者创造出新的运作模式,形成新的生长点。这里的创新显然不是书法创作上的求变求异的创新,是指书法管理中善于带领成员研究新问题,掌握新情况,开创新局面。
社会传导力:善于在团体内进行沟通、传播和知识分享,将个体创新技能传递至群体,直至生成更强劲的发展力。书法已不再是个人的事情。目前书坛上出现的一些组合,其目的就在于“将个体创新技能传递至群体”达到共同提高。团体能否形成亲和力,管理者是关键。
流动性:具备像生物界“迁徙能力”那样的变革能力,一旦失去了“奶酪”,马上要有意识地“ 四处游走”,寻找新的“奶酪”或制造“奶酪”的方法。一种管理模式没有产生效果,就必须进行变革,探索新的路子或修正原来的模式。比如举办书赛,上届参加人数少了,本届是不是进行一下改革呢?可以采取适当增加获奖名额、进行作品赏析(不论获奖与否)、组织赛前指导等多种形式来改变参赛人少的问题。
书法团体的生命力决定于创新能力,知识管理与分享能力和对变革的适应能力。为此,管理者一方面要善于做个体与群体间沟通,铺就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另一方面要善于调适,即善于吸纳新鲜的血液来在成员中达成新的觉悟与共识,继而进行深度分享,这才是团体活力的源泉。
总之,要明白一点:书法必须进行有效地管理。不管就没人理的,没人理了,我们便是这个时代的罪人!
批评——发展的保障
关于书法批评,各类书法刊物都有论述,很到位。这里就书法批评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展开来说一说。现如今书法批评可以说缺少的就是“胆气”!能够站出来激扬文字,指点书坛的不多。不过可以理解,毕竟无论是举办赛事还是创作出作品者都有一定的能力,或者是得到了某些权威、泰斗的支持和认可,或者本身就是权威、泰斗,谁敢为天下先与权威泰斗抗争,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吗?不粉身碎骨才怪呢。睁只眼闭只眼吧!整天东征西讨,睥睨天下,有悖于“立身须谨言慎行”的道德要求,也怪累的,再说了国人喜欢讲人情给面子,都在一起摸爬滚打那么久了,处在一起挺不易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批评人家?多不好意思。
一些批评家脑袋瓜子蛮灵光的,他们深谙“功夫在诗外”的道理,故出手必做惊人语,且不忘党同伐异,萝卜大棒双管齐下,只要将该捧的捧上了九霄,要打的打入了地狱,便可手握真理,惟我独尊地做一方神明了,稍有越雷池半步者,便开启叱剑斩鬼,咒枣生烟之骂作,让人顿时两股战栗,正襟危坐,不敢左顾右盼。
于是乎,沉默是金!
批评不是仲裁,更不是“导师”和“监护人”。历史上许多大师的作品受到万人景仰,除其作品有其独特处外,还需要那些有胆识的评论家为其“量体裁衣”,在历史与时代的坐标系中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总体性的、创造性的确定地位。历史是有过因审美角度不同导致对同一作品截然不同的书法评语。如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在历代数不清的赞扬声中却有人称其“媚,有女郎气”。很坦诚,让吾辈汗颜!
批评也不是“浇浇花”,“锄锄草”,重要的在于为作者定格定位,以便于作者走上一个正确健康的道路,让欣赏者认识到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批评很艰辛却又充满激情,极具挑战性。它与作品、欣赏者是平等的,是欣赏者与作者的良师益友,是感情与理性的统一体。它是艺术与科学的有机融合,是主体进行创造性思维及其智慧、胆识、才能在灵魂深处的显现。它以欣赏为基础,揭示书法美产生的动因、特征并依据科学,认真全面地从艺术本身规律、美学思想、社会诸因素上进行严密地使人信服地论证,从而让欣赏者认识到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及不足之处。批语者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客观公正的心态,熟练的遣字能力以及相当缜密的逻辑思维,同时要敢于承担责任,缺一不可。
批评要在“评”上下功夫,而不是“批”。批评必须抛弃武断的、封闭的定向思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和足以揭示艺术规律、社会及文化发展规律的先进思想,以审美为中心,借助哲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文字学、考据学、文学等学科,将书法和书家置于历史的长河和当代的思潮中进行考察论证。 批评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作品或事件,“对事不对人”。用艺术的角度(如在风格、章法、结体、意境方面)进行批评,讲求方法,避免简单粗暴和避重就轻,更不可以借机大肆进行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这样只会在获得名声的同时,却不小心失去了信誉甚至人格。
吾辈赶上了好时代,一个能自由争鸣的宽松环境,为什么不能畅言呢?较前古先人所处的时代,实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创作——发展的基础
创作,是书法活动的一个重要课目。无创作,便无书法。每位书家都很重视创作,为创作一幅美伦美奂的作品常常废寝忘食,呕心沥血。那么,什么是创作,创作动机是什么,什么样的才算是创作作品都有似乎很难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始终骨肉相联难以分离。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要么是立传、题铭、记事、颂赞、抄书(如写经刻经),要么是因事著文(如《兰亭序》、《祭侄稿》),这些绝不会是作者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去思索创作的,于无意中留下了经典。二是书法的习作作品与创作作品没有明显的界线。当临写到了一定基础后,习书者便潜意识的将自己的思想与情绪加注进去,此时的作品应属于哪一类呢?同时,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往往惯用“脱胎欧体”、“唐楷遗风”等字眼,这样的作品还能说是习作吗?
书法创作的内涵本质同样不十分确定。“书者,抒也”、“书者心画”,因情因景因时因地因人而无法捕捉作者瞬时的心绪,只能大体上的把握。
那么,书法创作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才算是呢?“无意乃佳”。这种无意不能理解为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无序行为,而是建立在有意识的基础上的,是意识在积淀后的迸发,这种迸发是经过长时间培养的。
多读书,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想在笔底下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就必须花大功夫提高文化修养。即所谓的“字外功夫”。一个有志于书法事业却不提高文修养,仅靠几笔技巧,很难在书坛上“混口饭”的。如何加强?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如哲学、美学、思想史等)、中国文学、中国语言、中国画、中国音乐、中国建筑等传统的艺术要深入学习与研究。通过学习与研究在与西方文化教育的比较中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不知不觉的融入,自觉地依照中国特有的美的规律进行书法创作。要想建好自己的艺术大厦,建议:艺海无涯苦作舟,需要苦学苦练。
当然,苦学苦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巧练,即对书法要有悟性。所谓悟性就是基于对天地万物的体验,在心灵深处瞬时形成的一种新的意象。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然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古人能从“锥画沙”、 “长年荡桨”、“夏云奇峰”、“千里阵云”、“如印印泥”、“屋漏痕”、“万岁枯藤”等等万物中悟出书法之理、法,才在中国书法史上奏出黄钟大吕之时代强音。要想让自己的艺术大厦盖的牢固些,忠告:习书者从一开始就要留心“悟性”的唤起与培养。“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出”之时均要留心个性的发挥与创造力的伸展,那怕一丁点儿的悟性,都将是创作中最宝贵的。
书法创作仅仅具备这两点还是不够的,还要学习研究书法史论系列,横向的学习研究外国书法史论,纵向的学习研究我国书法史论。这些都要尽可能的全面的掌握与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好地站在书法艺海的浪尖潮头,引领书法向着更繁荣的明天前进!
[本文获第四届中钢理论研讨会三等奖 作者:李 瑜,陕西宝鸡人,现役军人,上海中华书法协会会员,曾有数篇文章发表于《中国钢笔书法》和上海中华书协会刊《书法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