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这位巴蜀才俊,一亮相,即引起了我的关注。
关注的理由不是他英气俊朗的外表,也不是舆论媒体对他的煊介。而是他的作品。
最初看到他的作品约略是在一年前“中国硬笔书法在线网”上,也是在一次不经意间发现的。说实话,徐勇这个名字在硬笔书坛不能说是叫得响的,也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有时甚至是忽而不见的。可就在我点击“在线”栏目移动鼠标的一瞬间,我的眼前突然一亮:线条的感觉是处于有意无意间的翻转,让人觉得是游刃有余的;用笔的起和收都是随意的,但就在这随意间却能把笔画送到该到达的位置,像是事先设计好的,又像是随意生发的;结构处理上更是浑然天成,没有固定的模式,“算子”式的俗书在这里找不到“市场”;章法上,更是忽紧忽松,时大时小,参差错落,如天女散花,一任自然,神意飞扬。我不禁惊诧了,惊诧于硬笔书坛有这等艺术水准的“玩意儿”。谁说硬笔是“小儿科”?谁说硬笔是“末技之末技”?谁说硬笔书法是“非艺术”?……不信,那就来看看徐勇的这般“小儿科”吧。
我不由得自问:是什么如此打动我?我在追寻——
我一遍遍地审读先生的佳构。超凡脱俗不事雕琢,体现着清淡自然而又生机勃勃的生命意象。以帖学为基调,时参以碑学的厚实,使气息清雅并略趋雄强,既俊秀典雅又稚拙率真。有意识强调侧锋露锋,打破原有的固有模式,中锋是美的,侧锋也是美的;并在结体上,注重形状的穿插避让和开合收放,对汉字结构大胆作大胆处理。章法上,注重横向和纵向的空间分割,追求正侧、大小等对比关系矛盾地“抱合”着。极大地丰富了硬笔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法,增强了硬笔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原来:更多地体现谢无量虚和冲淡的气息。 于是,打那以后我一直关注着这位硬笔书坛才俊。因为,在硬坛,用硬笔表现得如此丰富,并有着如此强的艺术语言,实在是少之又少。可以说,他是硬坛的一位天才。 一年以来,他在不断的追求着,探索着。我想,他是比我还要明白走的是谢无量之路;也比我更明白这条路比较难走,因为学不好,很容易会疲软乏力,难臻精妙,走向反面。他也深知:线条尚需更多的锤炼,自身的学养更需不断的充实。
他踌躇满志。一边读书,一边写字,使得线条不断的含蓄内劲,整体更为空灵冷逸。他也逐渐懂得从实践中找真知,也不时参加比赛来检验自己的水平。作品先后获首届“墨池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金奖、第九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第六届文华杯全国硬笔大赛铜奖、第14届“文明杯”全国书画段位大赛一等奖、首届“皖风杯”全国硬笔大赛一等奖、入选“经典书风·首届中国硬笔书法主题展等等。
荣誉来自他的才气,更来自于他的努力,这位硬坛俊才,得到了他应有的回报。我们为他叫好,硬坛也为他喝彩。庆幸的是,他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更没有自满。他深深知道:离艺术巅堂还有好多路要走,距自己理想的目标尚很遥远。 他懂得了不能单单取法一家,应汲取众家之长,走出传统,形成自我。我们注意到了,在以谢无量为基调的同时,他又青睐于鲁迅、弘一。 可就在这时,传来了令人痛心的消息,他身患重疾。
他惊呆了!整个硬坛都惊呆了!
…… 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倒下,他很清楚自己该怎么做,唯有信念和毅力。硬坛也对他给予了足够的信心:走过去,完成你书风的进一步锤炼!从鲁迅内劲含蓄的线条中汲取营养,从弘一自然空灵中悟取真经,揉和谢无量的萧散天成,辅以自身的理解和学养,必将形成“自我”,而成为硬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期待着,整个硬坛期待着!
我深信:凭着先生的那种信念,必将给硬坛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4年9月20日22:00于墨轩南窗灯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