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题栏目 |
 |
 |
相关文章 |
 |
|
|
|
|
 |
周继中 ——在路上 |
热 ★★★ |
|
周继中 ——在路上 |
|
作者:郑可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01-02 14:54:43  |
|
在当代硬笔书法界,周继中(阿中)这个名字很少有人不知道——人气旺啊——上至硬坛的大腕明星,下到平民土包子,可以说都曾或正为阿中的书风震撼着,这种震撼,来由于先生对书法的理解和诠释,来由于先生作品的空间图式,来由于先生的执著穷笃,其实,最主要的是来源于先生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找到了一条开辟硬坛新局面的路——
或许你会说,是不是你对阿中先生过于偏爱了,可他走的路不能不让我为之叫好,使我关注,让整个硬坛为他喝彩——
有他作品发展的历程为证。当你翻开三、四年前的《青少年书法》、《钢笔书法报》等报刊上登载的阿中的硬笔作品时,你不得不被他的传统功力所折服——结体精严、笔力老到、出于二王而有明清气息,顺带着才情满怀。有着一身传统功力的他当然不会甘于囿于古代大师的阴影下而失去自我,以他军人的气质,以他饱满的人生经历,以他丰富的“战地”经验,注定了他要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因为他是睿智的——先看到硬坛创作的不事进取:庞体的“馆阁”克隆着大批写字人、王(正良)体为代表的帖学书风引领着一大批追随者、谢(非墨)大师的似写非写,似刻非刻让崇拜者学得“四不像”等等;——再看到了书写形式上的简单重复:大都是毛笔书法的简单重复。基于以上两点,阿中先生抒写着惊人的乐章:2001年《中国钢笔书法》杂志“月月竟书擂台赛”上的先生大作开始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在空间构成上开始运用了“计白当黑”的理念,我们在欣赏时不再是仅从字的笔画、结体就能看透他的,必然会被他的整个空间构造所深深吸引,这在硬笔发展史上,是很少见的,历史的必然将先生推向了硬坛创作的前沿。
他再也不能退缩了,因为历史交给了他重任。2002年文华杯二等奖,首届武陵杯一等奖,是对他书风发展到这一阶段的肯定。此时的他——形式与内容并重:形式上大多是经过苦心经营的,当然不是刻意的,是自然而然的,是“形而上”哲学理念的绝好诠释。这种以外式的表象来强化凸现自我,不是造作的,不像西方人整天西服革履,极力地表现自我(不管自己舒服与否),他追求的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喜欢穿着和服打着太极,是一种“朵而胶囊”式由内而外的调和,他的手法是高明和丰富多彩的:有时是西方哥特式的建筑美学,在不平衡中体现和谐,再加上“小印如盐”的点缀,让人心旷神怡;有时是对称式的中国标准建筑的端庄美,而此时他的手法又发生了变化,利用字内的结构变幻而另生化境——巧拙相生、碑帖相融,于“中和”中见“奇特”,美不胜收!以上特点,在2003年第一期《绿天硬笔书艺》“绿天之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影响下,硬坛有了新的波澜,有了新的希望。他身体力行,走在硬坛浪潮的最前沿,第九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不得不接纳他为二等奖(评委还是有点保守了,推为一等奖也不为过啊),他有了新的动力!
波澜之后是平静。让我们剔开形式的一切外壳,来仔细端详先生书法的本体。他做到了点画、结构和章法上的南北通会、碑帖相融,极大地丰富了硬笔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注重单个字造型表现,不再把汉字看作是具有实用功能的语言的记录符号,而注重于其形状的穿插避让和开合收放,对汉字结构作了大胆的变形处理。章法上,强调体势,注重横向和纵向的整体抱合,空间的整体分割,一种神采和情势,构成了硬笔书法的新天地。尽管如此,依然让我心生担忧:在碑帖相融的处理上是不是过于追求对结构变形处理,有时透露出生涩怪诞之貌,让人扼腕叹息呢!能不能借鉴一点谢无量、于右仁、沈曾植、毛泽东等大师的高明之举呢?因碑帖相融还有另一条路可走:在字的笔法上进行内用功,既强调方笔又加入圆势,内厌与外拓相结合,静与动的统一,将老庄的道家哲学与儒家伦理的温柔敦厚融合起来,以柔克刚。何不在结构变形上稍收敛一点,走蝶化经典之路,走王羲之——颜真卿——郑道昭——康有为——沈曾植之路呢?我们拭目以待——能不能从西方绘画史上塞尚和中国书法史上的沈曾植身上获取灵感而最终在中国现当代硬笔书法发展史上而而占有一席之地?! 阿中,或许对你的要求过于苛刻了,以你的才情和笃学,化压力为动力,一路走好!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通联:江苏镇江市桃花山庄二区12—602信箱 212003 电话:13852986113]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上一篇文章: 楷书卢中南 下一篇文章: 成熟的人和成熟的字 ——记福建黄开诚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