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民族文化 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余热
我叫骆天丁,字嘉仕,号少宾,沙漠人,系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退休的小学高级教师。打退休的那天起,我就想,人生半百退休,且身体健康,干点啥呢?“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与其早早地颐养天年,不如发挥自己热爱书法艺术的特长,传承书法艺术,弘扬民族文化,这样,既可以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份有益的事情,又能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问我,骆老师,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书法的?是怎样练字的?我直言不讳的回答:从小就开始练字。那是合作化时期,乡里孩子普遍买不起钢笔,我用父亲从集市买回的几分钱一支的毛笔写字。当时,受启蒙老师陈朝秋先生一手好字的影响,我对写毛笔字非常喜爱,在学校,别的同学用铅笔写作业,而我用毛笔写作业;放学回家后,多半时间是在祖宗传下的那方青石砚旁度过的。从教30多年,更是以砚当田,用笔作耕。“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成了我的座右铭。开始对唐人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书,晋人王羲之的行书非常喜爱,后来喜爱的就越来越多,如汉代钟繇、宋代米芾、清代王铎、当代周慧君等反复临摹。寒冬腊月,气温很低,墨汁被冻得结了薄冰,我用炉火烤熔后写;手冻僵了,搓一搓再写。炎热的夏天,为求字稳,即使蚊子咬在身上,忍着疼痛也要把那个字的笔画写完。一次次汗水湿透衣衫也毫不在乎。

骆天丁与周俊杰先生合影
要成就书法艺术,苦学是书家必经之路,但是不够,还必须懂得会学。一读二摹三临四创是我学书的基本步骤。电视里《夕阳红》老年书画课堂栏目和电大书画教学是我必修的内容。我多次从北京购得刘正成、朱关田、聂成文、曹宝麟等近百名当代著名书家的创作实录光盘,亲睹其濡墨挥毫的风采,聆听其讲述学书的经验和见解,简直就是把名师请进了家。
学书临摹容易创作难,特别是像千字文这样多字的作品,没有半天工夫是拿不下来的。假如中间有人敲门或电话之类干扰,那这幅作品就写不成气了。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研修班学习的日子里,教授们谈及他们创作时说,夜深人静是创作的最佳时间,没人打扰,接连几个小时,一件作品出来,心情格外舒畅。
要提高技艺,深入学习,广积博学很重要。过去我爱诗词歌赋琴棋画,如今还加了电脑手机和数码,样样旁涉,不断拓宽知识领域,丰富文化内涵。除此我还广泛阅读书籍报刊,游览名山大川、古刹圣地、石刻碑林,书画殿堂,以不断开阔视野、丰富学养、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是的,我从中学到了不少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怎样做人的道理。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当今社会正处在快节奏、大发展时代。出了门,到处都是字画,琳琅满目。平日上街我常注意观察楼堂馆所的匾额招牌,对一些品位较高的字常驻足观看,心领神会。从八十年代中国书法热兴起以来,我四次进京开展书画活动,五次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的老书画艺术家们学习交流,使我长了见识,提高了艺术水平,然而也使我感叹到书山有路,天外有天,艺无止境。
学书只有融入社会,技艺才会不断得到升华。这些年来,为人写请帖、婚丧书对联成为义务。一九九八年,我还为广铁四公司修建的怀化客车段铁路框架桥书写了桥名。为了检验自己的书法水平,我把作品寄往四面八方参加国际国内书法大赛大展十多次分别获得金、银、铜奖,在第四届希望杯全国师生书画印大赛中,作品草书王昌龄诗获教师组特等奖,同时被中国教育界书画名人研修中心和中国书画报社联合授予“当代校园书画艺术人才”称号。一九九八年是中国近代戊戌维新100周年,也是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北京大学100周年华诞。我应邀作品参加展览并入书。除此,作品还入编《中国书法家作品选集》、《中国当代书画新作博览》、《当代书画家墨迹选》、《中日硬笔书法家大词典》等十余部典籍。本人自传同王学仲、刘艺、陈天然、佟韦等数百名当代名家一道收入《当代书法家传记》。曾被聘为《中国当代少儿书画作品全集》、《当代校园书画艺术人才大典》特邀主编和《中华世纪颂中国书画作品鉴赏》、《中国当代书画新作博览》等特邀编委。优秀事迹被人事部人才流动中心收入《中国人才词典》一书。《解放日报》、《青少年书法报》、《广州铁道报》、《怀化日报》、《湘西铁路文学》、《老年学习生活》、《广铁老年》等媒体都作过报道,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