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综合频道 | 展览频道 | 教学频道 |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 | 签名设计 | 书画市场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硬笔书法天地 >> 展览频道 >> 顾问编委风采 >> 陈云金 >> 文章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中国硬笔书法发展二十年论纲         ★★★
中国硬笔书法发展二十年论纲
作者:陈云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04-01 14:49:32

 

    从1980年到1999年的二十年,是中国硬笔书法迅猛发展的二十年,它的发展历程,以其充满“传奇 ”色彩的特点汇成了一片独特的文化艺术景观,在整个书法史甚至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研究硬笔书法所走过的二十年,对于“借今启后”,总结经验,避免错误,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之路,具有深远的意义。故我们一方面述史,一方面评论,以史带论,以论界定史,史论结合。但如要全面而又深刻地阐述硬笔书法所走过的二十年,恐怕在一篇文章里是难以期极的,故本文仅以“纲”的方式简要述之。

     1980年,中国的历史开始翻开了新的一页。百废待兴,万物复苏。刚从政治和文化专制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是多么地需要文化精神生活的沐浴呵。文化的饥饿,使人们贪婪地寻求着每一个文化艺术因子。在当时,并没有“钢笔书法”这个概念,但是,写好一手钢笔字,对于每天都在使用钢笔的中国人来说,有着无限的诱惑力。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心理的时代背景下,庞中华《谈谈学写钢笔字》一书出版,恰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一石激起千层浪’,该书在社会上立即引起了巨大反响。发行量竟高达1800多万册。

    今天回头看来,此书在艺术水平上还并不算高,但在当时出现,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该书的出版,点燃了现代钢笔书法运动的星星之火,它将以其特殊的意义载入中国硬笔书法史册,庞中华本人也因此被日本《硬笔之光》称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所以,写现代硬笔书法史应从这里写始。

    庞中华出版《谈谈学写钢笔字》后,1982年5月,在有着悠久艺术传统的杭州,由《浙江青年》杂志社破天荒地举办了全国性的“青青钢笔字书法比赛”,这次大赛收到了全国各地青年人的来稿10万多件,王清玺、顾仲安、任平三人获一等奖。紧接着,1984青5月,《浙江青年》杂志社受团中央宣传部委托再次举办了“全国首届青青钢笔书法竞赛 ”,这次大赛收到国内外来稿30多万件,日本、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奥地利、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寄来了作品,任平、王正良、商伟、顾仲安、唐超良、倪伟林、杨汝伟、邱明强、张月明、李雁春等十人获一等奖。这次大赛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关注,有力地吹响了硬笔书法赛展的号角。从此,各个地区、各种形式的硬笔书法大赛、展览,一个接一个,一场接一场,数不胜数,目不暇接。二十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硬笔书法赛展不下上千次。在这众多的硬笔书法比赛中,以由《中国钢笔书法》等单位联合主办的 “1985青中国钢笔书法大赛”,“88’国际硬笔书法大赛”,由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汉字硬笔书法大赛”和由中华钢笔习字会举办的“全国首届硬笔书法大展”影响最广。众多的硬笔书法大赛展览,如同“暴风骤雨”,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硬笔书法热”。

     这热潮,首先带来了硬笔书法字帖的大量出现。有个人专著、几人合篇的,有专题性的训练范本、综合性的大型典集,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等,应有尽有。据有人统计,庞中华的字帖发行量超过六千万册,居我国个人出版物数量第三,位于毛泽东,邓小平之后,至今仍畅销不衰。这是其它刊物出版所没有的现象。

     硬笔书法团体的出现则成为赛展“风暴”之后的又一景观。沈鸿根、林似春、叶隐谷等人于1981青3月首先在上海成立了“晨风钢笔字研究社”,开创了钢笔书法以社团形式出现的先河。紧接着,以梁锦英为首的一批硬笔书法爱好者在南国广州成立了“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而影响最大,第一家带有全国性的硬笔书法团体则是由《浙江青青》夺志社在82年, 84年两次大赛的基础上,于1984年11月在杭州正式成立的“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即现在的“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该协会成立以来,虽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该协会由于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一直未得到国人的承认。1988年,香港硬笔书法协会成立。其它各种层次的硬笔书法组织也纷纷成立,仅带有“国”字号的硬笔书法组织就多达十多家,一时间,硬笔书坛,山头林列。1993年5月,为了整顿硬笔书法团体纷乱的局面,由国家文化部批准,国家民政部注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成立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担任名誉会长,庞中华任会长。九九归一,归属北京,至此实现了各团体的大联合。作为我国最权威的传统书法组织即中国书法家协会也把硬笔书法作为整个书法艺术体系中的一个门类接纳过来,于1996年1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这标志着硬笔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已经得到人们的承认。

    与此同时,硬笔书法开始寻找宣传自己的阵地,这一局面首先在《书法报》打开。1984年,湖北的《书法报》创刊,该报辟出一定的版面刊发硬笔书法作品和文章,从而使硬笔书法报道有门。黑龙江的《青少青书法报》、河南的《书法导报》和《青少年书法》、安徽的《书法之友》等以毛笔书法为主的刊物纷纷给了硬笔书法的一席之地。尽管这样,但由于这些刊物的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版面比例严重失调,远远不能满足学书者的需求。硬笔书法开始寻找自己的专业刊物,这一天终于来了,1985年5月,《中国钢笔书法》在杭州创刊,标志着硬笔书法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刊物,启功用硬笔为这本杂志题写了刊名,使得这本杂志更见特色,更具风骨。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作为我国文化艺苑中的一畦新圃,成了广大硬笔书法爱好者,硬笔书法家,理论家,教育工作者的艺术家园,成为宣传和发展硬笔书法事业的重要阵地,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至今,《中国钢笔书法》已走过了十五个年头,虽然此间又增加了不少硬笔书法的刊物,但《中国钢笔书法》仍以其广泛的影响而成为最权威的刊物。

    硬笔书法热的兴起又带来了跨国性和地区间的交流。1984年11月,全国首届青年钢笔书法竞赛获奖作品暨日本硬笔书法作品联展在浙江展览馆举行。1987年10月,中国赴日本硬笔书法展在日本展出。除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流展外,书法家互访、交流切磋也日益频繁,庞中华、姜东舒等人多次出国访问。柴田木石、石川省吾、三上秋果,小川江南、石川芳云等日本硬笔书法界著名人士也多次访问中国。新加坡、美国,法国、俄罗斯、韩国及香港地区也纷纷与中国大陆广泛开展硬笔书法交流活动。硬笔书法开始超越了国界。

    硬笔书法的发展,还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各界的热心扶植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原中国美协主席江丰先生在《愿青少年普遍写好钢笔字》一文中指出:“有些人认为离开毛笔字便无书法可言,这看法是不科学的,所谓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则,毛笔字既有它根据工具性能所形成的法则,钢笔字当然也有钢笔书写的法则”,“钠笔字从应用角度说,必须写清楚、写端正、进而要求美观,美观就进入艺术的范畴了”,肯定了硬笔字的艺术性。当今书坛泰斗沙孟海为硬笔书法题词;“钢笔字应用最广,一样要求写得平正易认,在四化建设中发挥更多的效益”。叶圣陶、周谷城、王光美、启功、费新我、林散之、廖沫沙、文怀沙、任政、田原等文化艺术界名流都撰文或题词,全力支持硬笔书法。作为历史,让我们记住这些有功之臣。

     二十年的现代硬笔书法运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带来了硬笔书法创作的繁荣。朱以撒在《书法创作审美二题》一文中指出:“硬笔书法创作的热潮持续二十年了,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许多硬笔书法家在技巧上达到了相当熟练、准确的程度,保证了高水平创作的进行,这些优秀作品为硬笔书法的发展展现了卓越的实力。技法的掌握,保证了语言功能的输出,使欣赏者赏心悦目,也使书法语言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领域。与近代开始的硬笔字相比,在对待的情感上,在投入的精力上,在技法研究上,从未有过今日之水准。书法家们有意识地朝着艺术性的目标前进,是硬笔书法顺利发展的明显标志”。

   那么,硬笔书法创作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状况呢?从历史上看,建国前,虽有陈公哲、邹梦禅、邓散木和白蕉等人出版过一些钢笔字帖,进行了钢笔书法的尝试(当时尚未“硬笔书法”的概念)。但是由于他们均是传统的毛笔书法家,受毛笔书法创作规律的影响极深,而对现代钢笔书法的本体特征认识不足,他们用的是毛笔书法的艺术观去解读钢笔书法,所以他们的钠笔书法创作有着较大的局限性。黄若舟算是早期出现的较有成就的钢笔书法家,但他致力研究的“汉字快写法”注重的是如何把汉字写得规范易认以及如何根据汉字的造字结构特点去提高书写的速度和效率,侧重点是“写字”而不是“书法创作”。他们的尝试与开拓虽然对硬笔书法事业有荜路娄蓝之功,同时也给硬笔书法创作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中国当代的硬笔书法创作,正是从前一代书法家给我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重新思考,一方面钢笔书法如何继承传统毛笔书法,另一方面又从毛笔线条和钢笔线条的差异中寻找钢笔书法自己“独有的”、“本质的”东西,从而使硬笔书法从传统毛笔书法创作规律中“转型”过来,硬笔书法的创作从此开始全面发展。但由于地域的不同,对传统书法在继承上的理解不同、每一个人受教育的不同和艺术观的不同以及使用工具的不同等等,当代的硬笔书坛,呈现出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的局面,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当然,我们首先必须肯定的是,硬笔书坛不可能象毛笔书坛一样出现象王羲之那样的“书圣”和《兰亭序》那样的经典作品。但是,我们同时又必须肯定的是,一些有敏锐感和创造力的书法家,善于抓住硬笔书法的本体特征和内在规律进行创作,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容易获得世人的认可,也容易影响一批人,从而形成一种流派,如庞体书风。也有的地域性书法群体在同一种氛围中去追寻一种相类似的艺术美,从而也形成一种流派,如浙江流派。还有一种,他既不能倡导一种书风,也不能构成一种流派,但他又以其强烈的创作风格在硬笔书坛占有一席之位,这些不同风格的书法家汇成一个群星璀灿的创作群……,这种种的表象如果用宏观的、整体的艺术构架对其作理论上的探讨和定位,我们大致可将当今硬笔书法创作分为四种风格类型,或曰流派:即重“法”型、表“情”型、尚“意”型和求“势”型。

   一是重“法”型。以刘惠浦、顾仲安、杨为国、赵彦良、谢非墨、王惠松等人为代表。他们往往很注重传统功夫,从传统法帖中走来,强调点画的精到,线条的劲健,结构的紧凑等等,创作取向多以楷书为主。他们守法,同时又能根据工具的不同性能在“法”的王国中变法。如刘惠浦善用沾水笔,谢非墨爱用美工笔,王惠松偏好圆珠笔等,用不同的取法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法度世界。这一类型的硬笔书法家由于他们的传统功力深厚,又能充分发挥硬笔书法的自身特征,所以他们在各类比赛中往住获得高奖。

    二是表“情”型。以任平、沈鸿根、仇寅、王学文等人为代表。这一类型的书法最大的特点是发挥了硬笔书法用笔灵活,线条流畅,造型优美的特点,把硬笔书法的线条美推上了极至。任平“那是一片大海”的成名作,至今还让人浮想联翩,那充满着弹性的优美线条,寄托着书家的无限深情,让人充满着对那大海的一片神往。正是硬笔书法这根流畅而又充满弹性的线条具有抒发书家情感、寄托感情信息的功能和优势,学习起来也容易上手,所以取法这一类型学习硬笔书法的人尤多,这一书风也风靡一时,以至出现“千人一面 ”的现象。 

   三是尚“意”型。以高惠敏,黄正明、昊舫、王刚、傅延禄等人为代表。我们说他们创作硬笔书法,还不如说他们在“玩”硬笔书法更为恰当,他们用一颗轻松如意的心,随心所欲地玩弄着他们心中的硬笔头,用一种不经意的创作心态,创造出了意象高远、韵味十足的硬笔书法佳作。他们象是怀抱琵琶,弹唱着优美的乐曲,又象是小桥流水,溢放出动听的泉声,用深远的意象,和谐的构图,流畅的气韵去体现硬笔书法特有的意象美。他们的探索为硬笔书法走向多样创作吹进了一柔爽新风,也把硬笔书法创作引上了一个全新的美学境界。 

   四是求“势”型。以汪寅生、骆恒光、章月樵、姚建杭、徐子久等人为代表;“势”即是一种气势,一种力量,本来,带有“小品化”特征的硬笔书法,是很难去表现这一特点的。但是,艺术之“势”并不是自然物象之势,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意象上的、心理状态的势,只要把握得当,同样能够以小胜大,以“虚” 胜“实”。硬笔书法的“势”正是从这一观念中产生的,故它显得更加的崇高博大,气象高远。这一类型在硬笔书法各种风格流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另外还有一类是毛笔书法家的硬笔书法,他们的硬笔书法作品似乎很难归于以上四个类型之中,其风格与硬笔书法家完全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又绝对称得上“硬笔书法”:没有雕琢和做作,也没有修饰和刻意,处处流露的是一种潇洒自如而又合乎法度的自由与随意。所以,在他们的笔下又为我们的硬笔书法创作注入了新的内涵。

  以上这多种美学价值取向,汇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世界,硬笔书法创作已不再只成为某一种理念、某一种潮流的图解,而是在按照艺术的自身规律和丰富的表现力自觉地运行着和发展着。

     硬笔书法作为一门学科,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化,它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也随之而来。1986年5月,余国松在《书法报》上发表了《非钢笔书法》一文,提出钢笔字“只能作为一种类似于美术字的‘实用艺术’而存在,而很难成为一宗独立艺术即所谓的‘钢笔书法’”的论断,引起了人们对硬笔书法理论的深刻思考,从而拉开了对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帷幕。

   于是,人们开始利用研讨会的形式让大家一起坐下来解决一些理论上的问题。

    1987年5月,由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等七个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硬笔书法全国学术理论讨论会”在重庆召开;

    1987年6月,由杭州《东方青年》杂志社、《中国钢笔书法》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这次研讨会共收到来稿三百余篇,其中评选出27篇优秀论文在会上进行了交流,这些论文,涉及到硬笔书法的本体特征、硬笔书法史学、硬笔书法美学、硬笔书法教育以及与毛笔书法的关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1990年10月,四川、江苏、广州、河南等四省市硬笔书法理论交流会在成都召开,开创了地域性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先河;

    1998年6月,由《中国钢笔书法》编辑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在浙江嵊州召开,这次研讨会共收到全国各地来稿250余篇,其中评选出50篇优秀论文参加了讨论。这次的论文与1987年首届研讨会相比,不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1999年6月,由北京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办的“中国汉字硬笔书法学科研讨会”在石家庄市召开,硬笔书法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虽然还缺少“丰厚的历史沉积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它的提出还为时过早,但却引起了人们对硬笔书法前瞻性的思考……

    这些研讨活动的召开,对硬笔书法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硬笔书法理论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并开始崛起。一大批有志于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学人也纷纷涉足到这一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开始了他们的理论研究工作,从而使得硬笔书法的各个领域开始有了理论的切入。诸如在硬笔书法史学方面,有李正宇《硬笔书法是我国书法的母体》、沙舟《中国书法史简说》等文章以及孙敦秀的《硬笔发展简史》、《中国硬笔书法史》等著作,他们用详实的史料和严密的考据,较系统地阐述了硬笔书法史的发展过程。在硬笔书法美学方面,骆恒光、胡厚生、薛龙春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涉及硬笔书法本质的论点,使人们对硬笔书法的美学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硬笔书法创作的研究,朱以撒、沈壮海等人作了深入的探讨,对硬笔书法创作的现象及规律进行了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层面的论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钢笔书法创作现状论》、《淡取法写经、魏碑的钢笔楷书》等文章,《硬笔书法精义》等著作都是关于创作何题的专论。另外,齐玉新、梁继等对硬笔书法的个案研究也作了较大胆的尝试,硬笔书法的个案研究开始发展。

    艺术的理论和理论的艺术主要来源于创作的实践以及由此而沉积起来的文化内涵和理论家的思想力两个方青面,是创作实践和思想力的结晶。那种脱离实践和缺少思想的理论是空洞的、苍白的理论,实则不是真正的理论。当前硬笔书法理论虽然如上所述在某一个体身上或某一领域有所成果,但与繁荣发达的创作水平相比却处于严重的失调状态。缺少学术深度和思想高度而仅停留于对一些基本技法的具体阐释和留守于感性表面上的凡凡而谈是当今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一个普遍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硬笔书法发展史的短暂。虽然有人为了确立硬笔书法的历史地位把甲骨文和魏汉碑刻归入硬笔书法史,但硬笔书法真正走向自觉的发展时期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短暂的二十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二十年的硬笔书法史与两千年的毛笔书法史相比,由此而形成的历史文化艺术沉寂自然要单薄得多,以至硬笔书法理论的研究几乎要从零做起。二是硬笔书法理论研究家自身客体的制约。从当前的硬笔书法理论队伍来看,整体年龄结构的年青、综合文化艺术素养的不足以及无专业性是一个明显的特征,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视野不宽
阔,艺术底气不足,块少敏锐的思想洞察力。而且,这支理论队伍又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的理论学术行为机制,这就又导致了理论研究工作缺少宏能统一的科学安排而处于散乱状态之中。三是在理论研究思维上缺少科学的方法论。硬笔书法由于自身历史的短暂使人们研究起来住往偏重于对传统毛笔书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借鉴上,而这一借鉴又由于缺少“拿来主义”的“扬弃”能力导致了种种消化不良的现象。正是如此,硬笔书法理论研究仍处于被动阐释的局面。

     所以说,硬笔书法的理论研究问题已成为当今硬笔书坛中的首要问题。

     硬笔书法的二十年,同时也是硬笔书法教育迅速发展的二十年:各地纷纷举办各类形式的电视讲座、函授、面授、学习班;一些师范、中小学纷纷开设书法课程;国家教委大力推行习字素质教育等等。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硬笔书法教育潮。

     硬笔书法教育,最普遍的方式是函授。随着庞中华的第一本钢笔书法字帖《谈谈学习钢笔宇》问世后,于1983年始,庞中华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主讲“钢笔书法讲座”,与此同时,他又创办了“中华钢笔书法函授学校”,参加学习者达数十万之多。其它各种形式规模的函授班也遍地开花。一时间,全国上下几乎在每一个角落,都有老师在教硬笔书法,都有学生在学硬笔书法。在众多的函授学校中,较有影响的还有“上海文化生活技艺专修学校”,黑龙江“东方高等书法艺术学校”,杭州“中国钢笔书法刊授中心”,江西“3s’ 硬笔字训练中心”以及武汉李洪川三兄弟创办的“三川钢笔书院”等。函授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学质量,对一些自身书法水平低,想用函授骗取钱财的函授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自然消亡。而对一些教师自身水平高、教材编写完善、教育方法科学合理、教育管理规范有序的函授学校,不论硬笔书法的热潮是否存在,它们都能以质量取胜,在社会上站住脚跟。特别是有些函授学校能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分为普通班、提高班和高级研修班,实行等级考试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不仅对于普及还是提高硬笔书法均有重要的现
实指导意义。不管如何,函授教育把一哄而上的硬笔书法爱好者引上了硬笔书法的学习轨道,对提高当代硬笔书法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有战略意义的当是国家教委把习字教育列入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培养他们将字写规范,对他打今后一生的工作、生活、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全面培养和发展人才的一条重要举措。不少师范学校则把书法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教委系统自已编写书法教材进行教学考核。有的地区还考虑在中学生高考的语文考卷中增加一定比例的书写卷面分,这种带有战略性的措施,对提高全体中小学生的书写水平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据悉,目前北京中国笔书法协会与国家教委合作分别在海南三亚、浙江平阳设立了两个“硬笔书法教学实验基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教育兴邦,教育才有希望,这种种现象表明,二十年的硬笔书法事业从无序走上有序,开始了理性的发展道路。硬笔书法事业后继有人。

文章录入:ybsftd    责任编辑:ybsftd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自助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律师 | 投稿须知 | 汇款方式本站地图 |

    硬笔书法天地官方网址: www.ybsftd.com
    Copyright © 1999-2017
    备案:辽ICP备05000068号
    联系电话:13521539556
    Email:[email protected] QQ:309800123 QQ群:18749320(已满) 
    站长:史洪清
    知道创宇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