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己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这应归功于其间一直执着硬笔书艺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探索者们,没有他们的不懈努力和长期实践,便没有硬笔书坛欣欣向荣的今天。当然也应归功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
随着电脑等工具的的普及,硬笔的实用性相对减弱,这将促使硬笔书法朝着纯艺术的方向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对硬笔书法家或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我们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硬书创作,忽视其艺术品位的进一步提升,显然是不能适应硬笔书法艺术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快速发展。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十多年前那些当时及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被奉为“精典”的硬书 (获奖)作品时,除少数作品外.还有多少作品经得起我们“挑剔”的目光的检验呢?当年那些成名的硬笔书家还有多少仍在关心、支持、参与这项令他们一夜成名的硬笔书法事业呢?即使仍在关注、参与,他们自身的硬书创作水平是否也真的与时俱进了呢?我不是想责怪那些硬笔书法的先驱者、前辈们,我只是期盼他们能够重新回归,“迈步重头越”,因为不进则退的道理谁都明白,甚至进步慢也是一种退步,况且他们应该没有充足的理由漠视或放弃曾经热衷的硬笔书法,没有他们当初对硬笔书法的推波助澜,我想我和许多如我一般痴迷硬书的青年朋友,今天也不会在这个天地里执着下去!我期待他们的回归!
反观今天的硬书精英们的创作:他们在取法传统,向“精典”(作品)回归的同时,不忘立足当代,注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古为今用,笔随时代,创作出了一些艺术性较强、令人感到欣慰的作品。同时他们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并从姊妹艺术中广为吸取营养,为其硬笔书法的创作注入了较深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较浓的书卷气,其作品的艺术含金量自然大大增加。但是这样的硬书精英相对于庞大的硬书创作队伍而言,实在是太少。究其原因,一些原来在硬书创作上非常有潜力、有实力的硬笔书家早己转向毛笔创作,己“无暇”问津硬书这“雕虫小技”;而那些原本就轻视或不承认硬笔书法的中青年毛笔书家至今仍然少有问津,而象崔学路、朱以撒、高惠敏、何满宗、樊中岳、张秀、何昌贵、夏奇星等在软、硬笔书法创作、研究上不厚此薄彼、却一直身体力行、与时俱进的书家也确实太少。实际上,我们的软笔书坛一直不乏硬书人的身影,但我们的硬笔书法却一直未得到毛笔书家的足够关注和参与!我不明白他们怎么那么固执呢?!我也期待着毛笔书法家们(特别是中青年)的“回归”和参与!也许我是在痴人说梦,一厢情愿,但我深知那些精于毛笔书法的书家们只要用点心在硬笔书法创作上,其作品往往大有可观处,硬书的艺术性将会表现得更加充分!他们对硬笔书法艺术的发展也真的很重要!
说到底,我期待着更多的软、硬笔两栖书法家的出现,期待着软、硬笔书法的良性互动,期待着硬笔书法艺术创作与研究新的质的飞跃!
二○○三年十月十八日
[作者讯址:(401320)重庆市巴南实验中学理化生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