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公告
各抒己见
在阐述我的观点之前,我觉得有必要温习一遍语本《韩非子·外诸说 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 瑰,辑以羽翠,郑人买者椟而还其珠。” 第八届中国钢笔书大赛获奖作品目迷五色,花样绝技频出。据悉,即便 评委评奖时也左右割舍不下,实在难分翘楚。许多作品外表很“靓”很“ 酷”,难怪评委手中的选票一时不知该落谁家。看过展览后,来自全国各地 的获奖代表也深有同感,那就是这一届作品装帧形式空前。这当中装帧最鲜亮 者当属四川秀山彭洪顺。他将旧挂历剜挖布新,作品装帧于其中,覆以电脑 彩喷设计稿做封面,此时的作品已引入了现代高科技手段,已并非喜闻乐见 的红白黑。色彩巧妙搭配,印刷体的有机介入,照片、简介“暗渡陈仓”, 形成了一组全新的视觉组合。可谓匠心独存,别出鲜招。故而,他的作品一 路过关斩将直夺“特等”桂冠,洪顺在八届中钢颁奖现场委实风光了一把。 他成为众人评议的焦点人物,作品闪光带亮,引无数高手折腰,我听到许多 书友不无献媚地说:“高!实在是高!” 旁边,我便暗自思忖:高在何处?是称赞彭洪顺制作水平高?还是盛誉 其书艺精妙绝伦?抑或彭君已兼备诸美? 我分析,恐怕大家认为彭洪顺“制作”水平棋高一筹者居多,因为许多书友 并没说:呀!笔精墨妙,神采照人诸如此类的赞语,抛开作品本身内涵多 寡,笔情墨趣几何?却一味枉谈装帧如何如何,试问这正常吗? 当然,我并非抵毁洪顺的楷书水准,只把他做为个案评说,我想弄明 白,如果他不搞这花哨玩意,评委们是否还“点”他为“状元”?结果不得 知也不可知! 这里便涉及到一个“创新”问题。创新难道局限于形式上的“与众不 同”?要我说,洪顺的“新”并不“新”!他采取的也是“拿来主义”。1994 年五届中青展“广西现象”、1998年七届中青展中的“学院派书法”,说穿了 不就是一个字“做”吗?洪顺聪明处乃善于移花接木,他的这一“做”,一 下子晃了评委的眼,作品可谓闪亮登场。据说,他费力还真不小,智囊团好几个,制作历时月余。但我的看法一直对此很低调。我认为花这么大的精力、财力为代价做“字外功”,固然能引擎“轰动效应”,值!(毕竟如愿获了大奖)但终不可取,倒不如苦练内功,潜心聚力于内功的深研细究。 装帧,不言而喻是工艺行为,是在“乔装打扮”、“粉饰缺陷”,是在“做”。而书法艺术恰与此背道而驰,其终极目标是:“气、韵、神、境无意于佳乃佳”、“胜人处在不稳”、“欹侧相生、风规自远、见情见性”等等,这些内蕴的东西含英咀华,妙不可言。并非“做”得出来的。装帧很重要,俗话说“好马配金鞍”是也。话说回来,装帧是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如果喧宾夺主,岂不是莫大的笑话?!装帧那是设计师、装裱师的份内事。做为创作个体,且莫越俎代疮、颠倒主次。与其在“字外功”上打转悠,求所谓“视觉冲击力”,倒不如做足做好“字内功”,以立于不败之地。 彭洪顺获了特等奖,是独具魅力的装帧形式之美粉饰了他作品自身的缺陷不足,也迷蒙了评委们的眼眸,这不能排除洪顺幸运的成份存在。而剥去“装帧”这层外壳,再度审视洪顺的作品,还有什么“特等”处?我不禁要问,“艺术需要个性,需要真情实感融注在笔墨中”。然而,功夫过硬毕竟与抒性寓意,境界禅远有所区别,工匠与书法家又有质的区别! 可以预言:下一届的大赛,装帧制作会成为流行色而愈演愈烈。其负面效应是:一些书艺平平者不愿意、不舍得花精力苦练内功,而却对装帧趋之若鹜、纷起效尤,舍本还未,奚益之有?书道漫漫,宜向内求,其途修远,靠“养”非“做”,做出来的东西可以短时间内媚俗应景,但缺乏艺术个性的盛装罗绮,怎么能掩饰得住实质精神上的空泛与平庸!因此,我感到装帧之风不该助长,任何的急功近利,将导致创作广厦的倾毁! 以上观点,锐利直抒,有得罪洪顺处,恕不恭。更愿方家指疵点谬。
3月10日陈文轩于积羽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