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朱胜勇也知道自己这条路并不好走,但日后所经历的一切,却比他预先想象的更艰难,也更复杂。在办临江砚文化公司之前,20多岁的他曾办过公司、做过生意,"闹着玩"一样地挣了一些钱。在这般"玩"样的人生过程中,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玩"文化艺术上。他8岁开始学习书法,10来岁书法作品便常常获奖,他曾获过全国硬笔书法比赛大奖。后来,他办起了书法学习班,带出了不少学生,之后又多方奔走组建了温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并被推选为主席。可他好像更喜欢音乐,曾有一阵子,他是个地地道道的音乐发烧友,对歌坛、影视界的动态比较了解,这使他干起工作如鱼得水。后来他成了广播电台文艺编辑,其间也当娱乐记者,不仅给电台写稿,也给报刊杂志写写文化方面的稿子,后来还当上了《温州人》杂志社的副总编。这个时期的朱胜勇,在温州的文化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然而,自从他办了临江砚文化公司后,就再也"玩"不起来了,他突然觉得肩膀上的担子很重很重。从1998年到现在,朱胜勇共策划了几十场大型文艺晚会和各类演唱会。给温州人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有"改革开放风云人物颁奖文艺晚会"、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上海京剧团演出的京剧《智取威虎山》、相聚温州大型经典名歌演唱会、中国京剧新年展演、美国拉斯维加斯传奇歌舞团访华巡回演出、2001温州旅游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等等。可是有谁知道,这欢歌笑语的背后,朱胜勇却因此亏得一塌糊涂,一腔的热情化作满眼的冷泪。几乎每演出一场,他就亏一次。他把自己所有的积蓄、还有父母为他攒的成家的钱,都贴了进去,父母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劝他不要再搞下去了...... 去年春节前夕,中国京剧新年展演时,他请他的父母来看,父母看了后对京剧团精湛的艺术表演赞叹不已,可面对没有多少人愿掏十几元欣赏那么一场表演,父母再一次劝他不要再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了,但阿勇是"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黑"。
重新定位 走出困境
当他陷入困境时,他的一些朋友和有关领导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朱胜勇坚信:文化产品的需求量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长的。文化局有关领导也鼓励他干下去。有些朋友还笑称他是传播文化的“苦行僧”,说他所做的事业最终会得到大众的理解。而此时,政府也一再强调文化升位,那么丰富演出市场,不正是文化品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吗?随着时间的推移,朱胜勇又冷静地回顾了自己的历程,他发现几年来只是凭着一股冲劲、一腔热情办公司,忽视了对受众面的了解和引导,每一次演出前也都没有把宣传攻势做到位,减弱了受众面。他告诉记者,这次在筹划贺新年、迎新春演唱会时,他加大了宣传力度,现在已收到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很多单位的支持。
走过坷坎 迎来曙光
今天的朱胜勇终于走出了困境,这似乎是走过了漫漫的黑夜,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朱胜勇说,自己亏了那么多的钱,其实没有白亏,至少为培育温州的文化市场起到了引导作用。几年来,临江砚文化公司引进的几场演出,让不少温州人欣赏到高雅的艺术,这对提高观众的素质,肯定是起到了不少作用的。同时,临江砚文化公司几年来也成为温州市一大文化品牌,被相关部门评为“文明私营企业”“跨世纪爱心企业”等等。而眼下,市民对高雅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市政府也非常支持他的工作。所以他说,2002年,他将会为广大市民端出品种繁多的文化大餐。目前他已计划请上海芭蕾舞团、中国京剧团、"五四"青年青春歌咏会等来温演出,以后还要引进话剧、歌剧等名目繁多的演出品种,让市民的文化生活绚丽多姿。当然,作为一个公司,它需要生存,也必须考虑挣钱。如果市场打开了,运转顺畅了,那演出挣钱也是必然的事。朱胜勇说,他如果挣了钱的话,也会投资文化事业的,因为做一个文化传播者,为文化事业做贡献,是他永远追求的理想。
[本文原载于2002年1月11日《温州都市报》 由朱胜勇先生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