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求发展 改革创新著新篇
——《书画产业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孟天宇访谈
硬笔书法天地网 http://www.ybsftd.com 2003年
6月17日 |
[新闻提示]兰州诞生了一份崭新的报纸——《书画产业报》,它的问世犹如一技奇葩独秀,在当代书画界产生了良好反晌:书画新闻界又多了一份新的传媒、一个新的典论阵地、一个新的交流的窗口。《书画产业报》对书画界同道师友们来说,也许还比较陌生。为此,本报特约编辑、记者在首都北京就有关问题专访了《书画产业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孟天宇先生。
被采访人:孟天宇(以下简称孟)
采访记者:彭一超(以下简称彭)
彭:孟总,您好《书画产业报》以一种全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了,据我所知,她的前身是1991年创刊的《九州书坛报》,随着事业的发展,1995年更名为《九州书画报》,迄今已有12年的报业史,在当代书画界,像这样在同行业颇具影响的媒体并不多。今年春,报社敢为天下先,正式更名为《书画产业报》,那么,请问报社的办报宗旨和办报风格是什么?与过去有何区别?
孟:《书画产业报》的办报宗旨我想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服务。一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文化艺术发展战略需要;二是服务于广大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三是服务于书画组织、团体和单位;四是服务于与书画有关的方方面面。我们把这张报纸看作是反映书画世界的一个窗口、进行书画交流的一个茶座、展示书画艺术才华的一个舞台、传递书画信息的,一个驿站、培育书画人才的一个园地。这个窗口、茶座、舞台、驿站、园地就是我们服务的有形和无形的形式与工具。
谈到办报的风格我想也是两个字:传统。传统的纸张、传统的版式、传统的语言、传统的印刷。目前阶段我想先抓好服务质量,质量稳定后再抓服务包装。
要说与过去的区别,在办报的理念
上来讲,就是站在产业化的高度,用俯
视、综观、服务来替代过去的仰望、地域、
求索。即以产业化的宏观去衔接和协调
方方面面,改变过去随行就市的迎合;以综观统揽的思维去为书画产业化服务,
改变过去坚守地域特色的小本经营;以
为书画产业化的方方面面积极主动服务
的宗旨和精神,改变过去利用报纸出名
牟利的思想作风。这里我不妨再罗嗦一
句:《书画产业报》是广大书画家和广大书画爱好者共有的窗口、茶座、舞台、驿
站和园地,她必须坚持正确的典论导向和“双百”方针、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书
画大众服务的宗旨,恳望广大读者、作者在百忙中给予维护和支持。
彭:目前,我国书画界将书画融为一
体的专业报纸屈指可数,如天津的《中国
书画报》、杭州的《美术报》、济南的《羲
之书画报》、江苏淮安的《现代书画家
报》、湖北咸宁的《东方书画报》、长沙的《书画报》、湖北恩施的《人民书画报》等等,但冠以“产业”二字的书画报,您们是第一家,孟总,请您谈一谈这是出于何种考虑?
孟:书画报为何冠以“产业”二字呢?这对于书画事业来说也可以叫“与时俱进”。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各行各业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产业化。书画事业也不例外,其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已给书画产业化创造了理论氛围,书画工具、材料、作者、作品的商品化和市场行为,已经或正在形成产业链,书画产业化是历史的发展和必然。同时,《九州书画报》更名也是广大读者和作者的积极建议与共同愿望,因此,才有了今天的全国第一份《书画产业报》。
彭:孟总,现在能不能这么说,您们这份新报纸是“旧瓶装新酒”,“历久而弥香”也就是说,用《九州书画报》的“旧瓶”,装《书画产业报》的“新酒”,不知是否妥当?
孟:这个说法很实在,我承认是这样。瓶子没变,还是对开四版、红黑两色、还是九州书画家协会主办的报纸,但造酒的工人以及酒和商标都变了。商标是“书画产业”,酒是“与书画有关的方方面面”。如今社会上不是时兴品牌吗?《书画产业报》也算是一个新的品牌吧!
彭:做为一家媒体,它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孟总,请问新的《书画产业报》主要是办给哪些人看的?她的读者群定位在哪些层次?
孟:这个同题实际上已在前面作了回答。《书画产业报》是办给与书画有关的方方面面的人看的。她的读者群定位在”痴情于书画和从事着与书画事业有关的各类有心人”。
彭:报纸的发行量长期以来一直是衡量一家报纸在本行业内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参数指标。孟总,您能否向读者透露一下更名后的《书画产业报》的期发行量?她比更名前的《九州书画报》的发行量是否有新提高?
孟:这是可以想像的,更名后的三个月内,读者量比更名前上升9%,如果报纸的质量上去了,我相信读者量还会有所增加。
彭:从2月到4月更名后的《书画产业报》来看,应该说其业内反响和社会效益都是很不错的,取得了开局的胜利,这是可喜可贺的。孟总,您做为报社的法人代表,对报纸今后的发展和近期规划有何设想?
孟:办一张报纸不难,但办成一张好报纸却不容易,特别是一张经久不衰的报纸更难。从《九州书坛报》到》《书画产业报》,我们坚持了近12个年头,出版了296期,这是主管单位和广大读者、作者支持的结果。今后的发展仍需主管单位和广大读者、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给予一如既往的支持与关照。对于这张报纸的发展我有三点考虑:一“新”。要观念新、角度新、品味新、面貌新,也就是说期期都有新鲜感;二是“活”。办报的思路要活、方法要活、版面要活,总的来说要有一个活泼的面貌和气氛;三是“稳”。平稳过渡、稳步发展、稳中求进、稳步前进,要把《书画产业报》办成“实事求是、文明健康、团结友爱、敦行励学”的可读性、可参考性刊物。
基于以上考虑,更名后的《书画产业报》首先走出观念界限,着眼于与书画有关的方方面面,发掘书画文化内涵,放眼书画边沿艺术,关注书画产业进程;然后是聘请得力干将,特约有经验、有能力、人品好、观念新的冯兰卿出任副社长、崔永波出任副总编、彭一超出任编辑,聘请了全国书画界德高望重的书画名家担任名誉顾何,聘请了活跃在当代书画界的部分中青年艺术家组成了编委会,这就为《书画产业报》的发展奠定了“质”和“量”的坚实基础;进而要做的是巩固和扩大读者队伍、巩固和扩大读者队伍。作者是报纸的后盾、读者是报纸的上帝,建设、维系、扩大这两支队伍是《书画产业报》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也是我们报社常抓不懈的头等大事。九九归一,既然迈出了步子,我们就要一步一步坚实、顽强地走下去,为繁荣祖国的传统书画事业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